漫步在展覽會場中您只要看過林禹彤的木雕作品,一定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人與 人之間的黏與疏離,糾結在同一個時空 ......。 她常以兩個人之間的「連結」做為主題,探討「愛」的各種可能性,而在彼此影響 之下,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樣貌。
使用人的形象結構,以此「組成」或者「分離」的不同距離,來形塑「關係」,以 「二位一體」作為作品中主要的符號特徵,外顯出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其中情感的 連結則讓觀者自己去定義。
兩人之間的拉扯,象徵著情感的狀態,「親密」會讓人感到滿足且幸福,有時卻又 是一種束縛,親密與疏離就只在一念之間。 「愛情」,一直存有複雜的雙面性。
「上次見到你的時候我們剛剛一分為二,你看著我,我也看著你,你對我來說好熟 悉,但我認不出,因為你臉上有血,而我眼中有血,不過從你的神情,我確信 你 靈魂深處的痛苦跟我的一樣,那種撕裂的痛苦貫穿心臟,我們稱之為愛。」 ─《Origin of Love》
作品中以衣物作為關係的符 號,一方面是將情感的體驗具象化,著衣是我們處於現今社會化的第一步,同時也是面對 群體時安全感之底線。 與他人締結關係即是成立一個 群體的最小單位,劃分出我們 與其他人的界線,並有一起抵 抗外來侵犯的共識,在這個範 圍內雖是束縛卻同時是保護。而另一個層面衣服象徵著 “家”,如一個保護罩能抵禦 風寒,讓裡面的人能夠感到安心、溫暖,而家裡面的人不論 洪水猛獸來襲都能夠緊緊相依,彼此扶持。
林禹彤的創作,關注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為個體所帶來的影響,每個人一出生下來便無法逃離與他人的連結,在不同的關係當中,我們都會以不同的樣貌呈現,同時我們之於他人像一面鏡子,彼此之間相互成長。
這一件作品以木雕的固態材質去呈現液態的流動,暗示著情感間的交融,透過科技的網際網路,更加能夠輕易地與他人締結關係,進入一種快速流動「不斷線」的狀態,而呈現「液態化」的人際關係。
於當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透過一種「檔案化」的形式存在著,本作品中,以紙張象徵「義務」與「身分」,探討親密與疏離間,有著一體兩面的可能。當兩 人面對面,看似接吻,擁有親密關係,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並無原本想像的柔情,這樣的親近,或僅是為了維持法律的規範、家庭的和諧。 這一個作品,探討著親密與疏離間 ......
當兩人面對面的關係有著”我想要與你/妳在一起,卻也不想與你/妳在一起”一 體兩面的矛盾情感,反映了現今當下脆弱的婚姻關係,在多元的社會價值觀下,讓締結男女之間雙方的婚約關係,以僅僅單薄的”紙張”象徵著彼此之間的「義務」 與「身份」,來維持法律的規範與家庭的和諧而依存下來。
本作發想於一個印度的寓言故事,探討的是「愛」的起源,以及「愛」的必要性,以此作品為系列的開頭。柏拉圖 < 饗宴篇 > 中寫道,眾人在一次紀念愛神埃洛斯的宴會上談論「愛」,亞里 斯托芬以一個寓言道出了「愛」的起源:最初的人類體型是圓的,擁有兩顆頭、兩 張臉及四隻手、四隻腳、兩組生殖器官,有三種性別-是為太陽之子的男人、大地 之子的女人,以及月亮之子半男半女的陰陽人 ; 然而宙斯因懼怕他們反抗、作亂,為了削減他們的力量,將他們各都劈成兩半,於是,人類為了追求自身的完整,不斷地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此即是「愛」的起源。
初始,在木材的選擇上,即刻意選用一 整塊木材再剖成兩半,使剖開後的這兩 塊木材,擁有對應的木紋跟色調,當組合起來時,依舊是一體的,就如同被宙斯劈成兩半的人類一樣,皆在某處,擁有一個理想的愛人,而今相聚,成為完整。
因「理型論」是為事物原本的樣子和形狀、完整並永恆的存在,而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曾經居住在由理型所構造出來的純粹世界中,唯有透過靈魂之眼,才能夠看 到理型的樣貌,而理型的愛,即是彼此對於靈魂有著完整性的追求。
禹彤的創作主題將情感的討論聚焦在「愛情」,所呈現出來的親密感,從另一層角 度看卻是一種束縛。即使與他人相愛能削弱我們的孤獨感,但孤獨其實是自由的一部份,為了能夠維持關係,雙方都必須卸下部分的自我,或者說自由。
另一方面,現代的情感狀態拜科技所賜,有了更靈活的流動性,我們能夠輕易地透過網際網路與他人締結關係,反之也能隨意地關閉連結。作品以木雕的固態材質去呈現液態的膠著,象徵著過去傳統年代真切的情感,逐漸轉變為液態的現代關係。
一個端點到另一端點,「彼端」間接地指向雙方之間不明確的距離,從自身到他人的距離,作品中人物間的「組成」或者「分離」距離是不明確的,材質「固態」到 「液態」間的狀態也是曖昧的,一切都由觀者自行去定義。
圖說《依-2》_16.5x17.3x22.5cm_樟木_2019
我們曾經想方設法睜開眼睛要看清、看深、看透 我們也曾經閉上眼睛希望什麼都不看,都不聽,都不想 更多的時候 我們似乎一昧地睜隻眼、閉隻眼無論是家人、朋友或是情人 對方看不清的、或迷惘的 都有另一伴替他關照、提醒著彼此前方的景象才會更加清明透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