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心靈悸動~白冷會

Home

心靈悸動~白冷會

SOCIAL CARE 公益傳愛
文:祝宜琳 資料來源:照片由 Derpei 提供

起源於瑞士的天主教白冷會成立於 1921 年,總會位於瑞士茵夢湖畔,會士以瑞士籍傳教士 為主,一開始他們是為了傳教 而來到台灣,然而白冷會士足 跡遍及整個東海岸,他們在這 170公里的海岸線上興建的不只 有教堂,還有醫院、學校、啟智中心.......白冷會神父們來到台東超過半個世紀,早已把台 灣視為他們的家鄉,在 2017 年 8 月 3 日取得國籍,真正成為中華民國國民。走訪台東,有許多民宿和飯店可以選擇,但是我們很榮幸可以住在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

為適應台東高溫多雨的亞熱帶氣候,這座白色的建築外牆設置了許多窗口並使用隔熱建材修整屋頂,使其維持冬暖夏涼。由於是會院空間,除供來訪神職人員出入與部分辦公空間外,會館維持半封閉的狀態,晚上 9 點後即關閉、熄燈,維持會館的寧靜。


接待我們的是84歲的瑞士籍歐修士,他親切地叮嚀我們:明天早上七點吃早餐哦!

設備樸實地讓人感動,因為我知道從瑞 士來台灣奉獻超過半世紀的魏神父就在我隔壁的房間。 他的所有家當也不過就在這樣一間簡單 的房子裡 .......

一甲子是什麼概念?歐修士年少時種下的樹苗已成森林! 白冷會士們初來台灣之際,都還是年輕的小夥子,他們為了地球彼端的陌生人,付 出了人生最美好的黃金歲月, 來到異鄉,他們不僅學會說流利的國語、閩南語、 甚至於精通阿美族、布農族的母語。他們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台灣東部,還許願 把遺體當做肥料滋養這塊土地。 白冷會為台東居民築堤防、化荒土為良田,更想盡辦法替山裡的部落引山泉、掘水 井 ....... 除此之外,幫助貧困的孩子能夠接受教育更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大業。 神父說:我們從不期望這些孩子未來能高人一等,只希望他們能夠在自己土地上, 真誠又認真的活出自己,服務別人!

1925 年才成立的白冷會,在悠久的天主教會中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團體,而這幾年卻凋零的很快,茵夢湖畔會院旁小山丘上的墓園裡,長眠的會士都曾經到異鄉服務,對他們而言,人間的歲月只是一個過程,跨越死亡的門檻,不朽的生命才剛要開始。

我雖然不是教友,但是在白冷會感受到無比濃郁的愛,他們如此用心的對待,已超 越了國界與至上的人性。走過半個世紀的歲月,他鄉早已是故鄉,那一群從地球彼 端來的瑞士人,一生奉獻給了台灣東邊的海岸山脈,最後長眠在東河鄉小馬天主堂 後方。他們的背影刻劃了一個世代珍貴的紀錄,悠悠的長廊,留下的不只是白冷會 士們走過的足跡,也保留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台東雖然是台灣的後山,但別忘了,那兒也是清晨第一道曙光升起的地方!

 

 

白冷會會館 ~
這棟建築 於 1966 年 完 成。 1975 年行政大樓與宿舍屋頂更換為隔熱建材,1981 年增建,乃成今日樣貌。

白色的建築外牆

白色的建築

白色的建築

石磚外牆

設備樸實

次日清晨在彌撒的禱告聲中清醒。早上七點和魏神父、樂神父、歐修士、文先生以及公東高工黃淑英校長一起吃早 餐,麵包果醬都是他們自己做的。

八十多歲的魏神父特別喜歡吃香蕉,他 說:因為瑞士沒有香蕉,所以回到瑞士 反而覺得不習慣了。早餐後他開車出門, 我剛好在車庫旁,他還特別搖下車窗跟 我揮揮手用台語說了一聲:多謝!

早餐後,歐修士帶我們參觀他的花果園, 這裡面大部分都是可以食用的植物。

花果園

花果園

花果園

花果園

花果園

花果園

白冷會的教堂明亮,門窗的鎖頭使用六十年了,還是可以正常運作,可以看 出設計者當時之用心!

白冷會的教堂明亮,門窗的鎖頭使用 六十年了,還是可以正常運作,可以看 出設計者當時之用心!

白冷會的教堂明亮,門窗的鎖頭使用 六十年了,還是可以正常運作,可以看出設計者當時之用心!

白冷會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