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凹凸難行且徐行~陳國展的藝術創作

Home

凹凸難行且徐行~陳國展的藝術創作

INTERVIEW 走訪藝術家
文:鹽埕藝文中心 資料來源:照片由 創價學會 提供

陳國展兼擅版畫及油畫,以其藝術天份及豐富的創作經驗,將南台灣暖陽、綠地、藍天、民俗、都市及社會景觀入畫,帶來豐富多元、令人驚豔的作品。

陳國展於 1937 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高雄州潮州郡竹田庄(今屏東縣竹田鄉),為西勢村的中堆客家人。從小陳國展即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且擁有一雙巧手,熱衷新鮮事物,喜好運用不同媒材創作。
公學校一年級時,圖畫作品即獲日籍老師的賞識。


1950 年屏師附小畢業後,就讀縣立屏東工業職業學校初級部建築科。在校期間跟隨老師協助製作學校海報及廣告設計的業務,學得海報繪製和寫藝術字的技巧,頗受老師的肯定。此外,建築科的透視學訓練及空間概念,對其日後繪畫創作亦多所啟發。


1953 年,陳國展入省立屏東師範學校就讀,畢業後於學校擔任美術教師。1963 年,追隨張義雄學習油畫,此經歷對其油畫創作具極大影響。1964 年,陳國展北上參加臺灣省教育會舉辦,由雕塑家蒲添生所指導的教師雕塑研習會,其所塑之一件習作,榮獲第十九屆全省美展優質獎。廣泛的學習背景,為其日後版畫創作建立紮實的基礎。1968 年起,陳國展自學版畫創作,初由不定版單刷版畫及水性顏料入手,透過用心研讀日本版畫相關雜誌、書刊,逐步進行摸索,進而嘗試木刻版畫及銅版畫創作。翌年,在偶然機緣下,認識資深藝術家廖修平,請教其版畫創作理念和技法,深受啟發。1973 年,廖修平應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之邀請,回國講學,將國外多年研究現代版畫藝術之新觀念和新技法加以介紹,陳國展前往參加講習之後,
決心成立版畫工作室,全心投入版畫創作。


1980 年起,陳國展的蝕刻銅版畫嶄露頭角,連續三年獲得台灣省展首獎、永久免審查榮譽,及畫學會金爵獎、版畫學會金璽獎等。後以銅版畫作品〈僵局〉榮獲第七屆全國美展第三名,另一銅版畫〈房客〉榮獲第二十八屆省展版畫第二名,一時聲名大噪。其後迭獲大獎,逐漸奠定他在台灣版畫界的重要定位,亦成為高屏地區最受矚目的傑出版畫家。


陳國展善於在有限的空間向度中,傳達出無限寬廣的意境;他的金屬版畫線條細緻、運用技法變幻多元,豐富的線條反映出他內心的鄉土情懷與寬闊的想像空間。版畫之外,他亦以寫實自然的手法創作油畫、水彩畫,將許多屏東縣景緻描繪入畫。其用筆細膩,設色明朗,風格自然平實,明亮色彩反映出南台灣溫煦的陽光與民情。創作之外,他亦悉心耕耘版畫教學的推廣。多年來任教於屏東師院,並應邀擔任各

美術館、文化中心至各項教師研習之版畫教席,培育多位版畫創作人才。在教材的研發上,他是首位成功運用紙凹版取代銅版畫製作於教學推廣,此舉減省了銅版製作的繁複,且避開硝酸腐蝕版的危險性,呈現出另一種線條的質感和畫面的層次,擴展了版畫推廣年齡範疇,啟發、培育許多版畫創作人才,對於學校的版畫教學貢獻良多。

 

創作版畫需要許多繁複的工序,再套色印色,頗為費工費時,然而,陳國展卻樂此不疲的創作,以其豐富的創作經驗持續寫下台灣藝術界的版畫史。

同朽 Fading/1982/ 蝕刻銅版 /41 × 49 cm

 

此作的中景主題係以仰視角度特寫兩進的傳統古厝,係取材自內埔的昌黎祠,仰然
矗立在刻意壓低的地平線上,彷彿宏偉的大廈一般。
其屋側則堆疊一大堆報廢之金龜車、小客車及巴士等,連綿延伸至畫面左下角的畫
幅之外。
地面上車輪輾過痕跡迴旋交錯,以松香細點技法所表現黝黑的天空,將古厝、廢車
及輪胎痕之光影變化,襯托得格外彰顯,畫境中流露出不少歲月滄桑之感觸,也帶
有「環保議題」之省思。

向他們致敬 Show Them Respect/2003/ 蝕刻銅版 /32 × 39.5 cm

 

2003 年令人聞之色變的 SARS 從海外漫遊至臺灣,在臺北市和平醫院爆發,來勢
洶洶,造成不少人遭受感染而病逝,全臺籠罩著一股恐慌的氛圍。
當年也有數位勇敢的醫師及護理師在照顧病患中殉職。此畫的主題就是表達對這批
捨己救人的醫護人員之敬意。
穿著白袍戴著口罩的醫生,注視著手上舉起的針筒,以松香細點技法所營造的暗黑
背景,飄浮著一些如氣泡的病菌。
畫法奔放宛如行草大寫意筆趣,讓這幅畫充滿了律動性的浪漫氛圍。

我愛巴黎 I Love Paris/1994/ 石版 /42 × 63 cm

 

1994 年,在臺灣版畫界早有「獨步銅版」之譽的作者,毅然專程飛往法國巴黎 I.D.L
畫室學習石版畫一個月,以拓展視野,增益其所不能。
本作品就是學習成果之一。
畫中將巴黎特殊景點,如凱旋門、巴黎鐵塔、凡爾賽宮等等,以蒙太奇縮地法一一
呈現。
石版畫粗曠的筆觸、特殊的肌理,呈顯出有別其以往版畫的活潑、開朗的浪漫畫風。

純喫茶 Pure Tea/1979/ 蝕刻銅版 /45 × 36 cm

 

本作品以幽默的生活化手法,臆造特寫廟門上兩位背繫寬沿斗笠作中年文士扮相之
門神,兩人拿著小茶杯對飲互動之有趣畫面。
畫面雖以平面取景,但線條肌理富於變化而層次豐富,明暗對比強而有力,因而營
造出厚實之景深效果。
色調古雅,近於水墨畫韻味,在古拙滄桑的華夏古風當中,呈現出詼諧的逗趣氛圍,
左右柱上以明體字自撰之打油詩對聯來表述「畫意」,在畫面上頗能發揮相輔相成
之效果。
此畫於 1980 年獲第 34 屆省展第一名。

古剎斜陽 An Old Buddhist Temple at Sunset
/1981/ 蝕刻銅版 /41 × 50 cm

 

此畫於 1982 年的第 36 屆省展中,第三度蟬聯版畫部第一名的殊榮,顯見其作品優質之外,自我突破的勇氣和成果也獲得評審們之高度認同。
此畫從廟宇內往外畫,作為遠景的廟門之門神,僅作模糊身影之處理。
廟宇建築結構之嚴謹掌握,和透視法之活用,光影效果之捕捉,以及氣氛之營造,均極具功力且表現得恰得分際。

出巡 Procession/1989/ 蝕刻銅版 /34 × 50 cm

 

從小住家鄰近慈鳳宮的作者,對於每年農曆三月的媽祖生日出巡之活動,印象極為深刻。此圖採邊角構圖法,將媽祖出巡之熱鬧情況,及隊伍行進的動勢,詮釋得相當生動。
畫中凹凸版拼用,技法圓熟,色彩亦古雅而富於民俗趣味,繞境隊伍中,瘦高和矮胖一白一黑的七爺和八爺成為畫面焦點所在。難以數計的人群浩浩蕩蕩,姿態各異卻繁而不亂,極富民俗趣味,顯見其嚴謹的素描基礎以及構圖功力。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