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雕塑的力量

Home

雕塑的力量

Collection Artist 珍藏藝術家
文:徐維琳 資料來源:照片由 創價學會 提供

台灣雕塑之發展,隨多元且複雜的歷史脈絡中開展,自日治時期始發展大理石雕
造、青銅鑄造之人像、物像;戰後,受西方現代主義風潮刺激,雕塑家自寫實的擬
真表現,轉為意象式的現代雕塑,同時媒材、主題漸趨多元,自 50 年代以降有鋼
鐵雕塑作品;另外還有獨樹一格顛覆傳統觀念的陶塑等。


以八位台灣雕塑家的作品,一探台灣雕塑藝術的匯流。
這些名家,分別以不鏽鋼、陶、青銅、鐵、石膏等不同媒材創作,展現出雕塑向度
多變的發展脈絡。


從蒲添生 (1912~1996) 在台早期開拓雕塑界所創作之人物塑像和丘雲 (1912~2009)
細膩詮釋人物形態的半身像,至陳庭詩 (1913~2002) 饒富哲思的鐵雕、楊英風
(1926~1997) 具現代宏觀動態造形的鋼鐵創作、李再鈐 (1928~) 呈現東方哲理與西
方極簡的幾何造形作品、郭清治 (1939~) 結合石雕與鋼雕以表現生命原質風格之作、
李茂宗 (1940~) 以「心象」為核心精神的大膽造形陶塑系列、及高燦興 (1945~2017)
變化豐富的鋼鐵雕塑,各名家雕塑作品用色、主題、形象各有特色,傑出之處可見
一斑。


希冀透過呈現雕塑家們在凝視鄉土生活與在地精神、融合東方哲學與西方現代的思
考中,讓大家理解雕塑家們如何鍥而不捨的突破媒材或造形的限制,共同在台灣形
塑出獨特的精神樣貌。

春之光 Light of Spring/1958/青銅 /175 × 51 × 48 cm

 

(蒲添生自述)
我在恩師朝倉文夫 (1883-1964) 雕塑私塾裡接受了 8 年的雕塑教育,二次世界大戰前的 1941 年,我束裝回台從事雕塑工作。大戰後的 1957 年,老師來信說他身體狀況愈來愈差,要我再度赴日,他要傾囊相授雕塑絕學。這時亞運即將在日本舉辦,朝倉老師任亞運美術委員會部長,故以聘書函請教育部邀我赴日參加亞運美展。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第二次赴日 。當時日本帝展改組為「日展」。 第一屆的日展將舉辦,朝倉先生要我準備作品參加徵選,並為我物色專屬模特兒,也為我決定模特兒的姿態(即之後完成的〈春之光〉),並負擔模特兒的費用達半年之久,我的生活費也大半由恩師供給。


〈春之光〉作品完成。後來幸獲入選第一屆日展,因為自己事前並沒有心理準備會入選,因此格外的高興,也可謂為國家爭光。約一年半後,我結束與恩師最後習藝生活(即是與他最後一次見面)準備回台,同行的還有〈春之光〉作品。當日本航空公司知道有這件入選日展榮譽之雕塑作品時,因而免費護送回台,優禮有加。〈春之光〉就是在這麼光榮的情況下回到自己國家的土地。

陳庭詩 Chen Ting-Shih/ 作品 357/1990s/ 鐵 Iron/134 × 65 × 26 cm

丘雲 Chiu-Yunn/ 小黃 Little Yellow/1998/ 樹脂纖維 Resin fiber
/70 × 16 × 21 cm


「Hi !小黃,主人回來了!」小黃舉起前腳,做站立之動作, 頭高高地抬起,一副喜悅高興地迎接主人回來之姿態。
作者為了突顯小黃站立之姿,還刻意將其下半身拉長,使狗的造型顯得修長。
而對於狗身體柔軟的質感,也有深刻的表現。整件作品生動有趣,令觀賞者不禁會心一笑。


楊英風 Yang Ying-Feng/ 驟雨 Sudden Rain/1953/ 青銅 Bronze/51 × 31 × 20 cm

此作完成於 1953 年,另名〈穿簑衣〉、〈農夫〉,是楊氏在《豐年》雜誌工作期間所做。由於工作需要,楊氏常常必須下鄉收集題材,於是創作出一系列的鄉土作品,此作即是其中之一。
據白宇著〈傑出的青年藝術家楊英風〉(刊於《幼獅》第 9 卷第 2 期,頁 20,1959.2)中言:「〈驟雨〉是表現一個農夫在下田工作之前,風雨驟至,於是披上簑衣,農夫僅僅著一短褲,注視著正在下著的雨,雙手拉搭簑衣,頸、胸、腿、臂的肌肉隨之顯得弛張,神情酷肖,充分刻畫出臺灣的農民面態與體格,這是一件偏重寫實的作品。作者處處兼顧,一絲不苟。」

高燦興 Kao Tsan-Hsing/ 獸性 、人性 、消失的神性 Animal Nature, Human Nature,The Lost Divine Nature/2014/ 鐵 Iron/18.5 × 16 × 41.5 cm/16 × 16 × 43 cm/16 × 16 × 41.5 cm

 

  1. 自古以來,兄弟為爭天下而互相殘殺的事,時有所聞,而一般凡夫俗子為了爭祖產不惜動干戈者,更為普遍,這是「獸性」的悲情。
  2.  像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常成為美談,兄友弟恭充分表露出手足情深的情感,這是最自然且可愛的「人性」。
  3.  事實上,兄弟本是同根生,唇亡必然齒寒,夫妻之間的關係亦然,同胞之關係更不能例外。因此不論是兄弟、夫妻或同胞,理應隨時有超越自我的「神性」氣度才對。

李再鈐 Lee Zai-Qian/ 天地人和 The Harmony of Heaven, Earth, and Humankind
/2016/ 不鏽鋼、烤漆 Stainless steel, baking paint/100.5 × 114 × 52.2 cm

 

此作原名為〈非存在的存在〉。
三次元空間的立體作品並非全是實體物,也不能就此稱其為雕塑。
或說;雕塑的立體感不全然是盈滿的物質實體,它必然含有虛空和實體的相互交替作用。

虛空依附實體而存在,實體憑藉虛空而顯現。
有時虛空部位反而成為雕塑的主體,卻是不可觸摸的視覺空間。
所以名為「非存在而存在的空間」,意味著空間雕塑造形的主體性。
多個三角錐體的規律連綴,構成一虛空的三角形體的實際存在。

李茂宗 Lee Mao-Chung/ 破土而出系列 Sprout Series/1990/陶 Ceramic/42.5 × 16 × 10.5 cm

 

本作品將陶土敲打增加彈性,並擠出空氣。
將大型泥塊自然立起,用尼龍線或鐵線在
頂端自由變化的上下切割,並在泥體敲打,
製造特別線條及蒼涼的歲月痕跡。
左上角將原本挺立的岩壁向下拉垂,讓整
個作品表達出經過歲月焠鍊及風霜吹打後
的屹立挺拔精神。

郭清治 Kuo Chin-Chih/ 生命之門 The Gate of Life/1997/ 花梨、鐵杉 Rosewood, hemlock spruce/79 × 24 × 57 cm

 

雖然被歸類為抽象雕塑家,但郭清治的作品總是在抽象線條或物象上,會出現具象
的事物徵象,因為其作品的內涵表現,主題就是人與人性,尤其著重在生命的意義
與尊嚴。

其雕塑所一向揭櫫的「紀念碑性」,在「門」這個系列作品上,完整並充分的呈現
其創作理念。

複合媒材是郭清治作品的最大成就和特色,尤其是石材與不鏽鋼或青銅的組合作
品,但本作品卻是另一種實驗和嘗試。
使用不同硬度、色澤與質感的天然木材,而呈現複合材質效應的作品。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