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古蹟與美食疊影~1915荷造り廠

Home

古蹟與美食疊影~1915荷造り廠

ART LIFE 藝術生活
文:陳德霈 資料來源:照片由 中韻 提供

位於台北中正紀念堂附近的「台灣博物館 南門園區」是一座百年古蹟。
台灣曾經是世界產量第一的樟腦生產國,而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前身是「台灣總督
府專賣局台北南門工場」,日治時期是東南亞最大規模的樟腦加工廠,全世界有
70% 的樟腦都來自這裡,1998 年此處才成為國定古蹟,保留著紅磚建築。
而裡頭的「荷造り場」原本是用來上下貨物的半開放空間,也是將最後成品出廠打
包的地方,現在則經營為一間餐廳。

 

從捷運中正紀念堂站1號出口走出來三分鐘就可以到達「1915荷造り場」,這一個
博愛特區的新景點集合了綠意、古蹟和美食。
走在荷造場的空間中,穿梭於古今時空~樟木濃鬱的香味,撥動著歷史記憶的畫
面,挑高的空間沒有壓迫感,是一處可以很放鬆的休憩小站。
透過木藝、園藝植栽的結合,營造出森林系氛圍,大片的落地窗,讓視覺空間可以
恣意延伸......。
原來,這是一個隱身於台北市中心的小秘境,也是許多文青心目中的秘密基地。

 

「1915 荷造り場」在文創領域的規劃上,每季皆會邀約臺灣新興品牌進駐合作,
期望能支持在地品牌的發展,讓民眾感受到臺灣充滿創意與韌性的軟實力。不管是
享譽國際的台灣高山茶葉,或是療癒身心的舒活精油 ......,各種在地的創意物品皆
有機會在文創區展售,給優質的品牌多一些露出的舞台。
另外「1915 荷造り場」也將會舉辦一些自然手作,提供消費者觸動五感,舒活身
心的生活美學課程,做出屬於自己的質感回憶。

 

這裡的建築完成 1902 ~ 1933 年間,正好是台灣從農業社會過度到工業社會,現
代化過程最關鍵的時期。
對於當時統治台灣的日本政府來說,早期台灣山林大部分是千年以上的原始樟樹,
如此珍貴的資源,他們以專賣來壟斷。所以在 1988 年創建的「台灣總督府專賣局
臺北南門工場」當時就是為了製造及試驗樟腦、鴉片等兩大重要專賣品的生產基
地。
戰後日本人離開台灣,中華民國政府接收繼續經營,直到1967年12月工廠才停工。
廢廠之後土地建物移轉,現在看到的荷造廠只剩下以前八分之一的面積。

 

人們在忙碌的都市中生活,內在卻不時渴望擁抱森林。
而這一方小小的園區,有歷史建築及參天古木,空氣中迴盪著濃郁的樟木香氛,坐
在餐廳中,從整排的落地窗望出去,綠油油的花木扶疏,品味古蹟與美食的疊影 ~
「1915 荷造り場」彷彿是喧囂中的一頁驚喜!

紅樓與小白宮 ( 用石頭堆砌起來的小白宮在日據時代是一間倉庫 )

「四百石儲水槽」建於 1929 年,當初是為了消防安全所建。儲水槽當中的水是製
造樟腦、鴨片時冷卻的廢水,也可以拿來澆花打掃,是非常具有環保概念的儲水槽。
為了強調它的消防用途,修復後的噴水設施中間以消防栓為造型。

大片落地窗,讓視覺空間可以從室內佈置延伸到戶外花園。

1915 荷造り場夜間景緻。

坐落在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中的「1915 荷造り場」空間至少可以
容納 120 人,中央則有藝術家楊英風打造的「紅豆杉」,有新人租
借南門園區「小白宮」做為婚禮場地,在巨大的「紅豆杉」藝術品
前證婚。

藝術家楊英風打造的「紅豆杉」

南門園區「小白宮」婚禮場地

南門園區「小白宮」婚禮場地

古蹟與美食疊影~1915荷造り廠

古蹟與美食疊影~1915荷造り廠

古蹟與美食疊影~1915荷造り廠

古蹟與美食疊影~1915荷造り廠

古蹟與美食疊影~1915荷造り廠

「老東西」

「老東西」

這十多年來,台灣的各項產業,不論是旅遊、有形文化或是飲食 ......「老東西」似
乎都佔有一席之地,懷舊也悄悄成為一股主流。這些「老東西」很容易就能吸引我
們的目光,挑起的是情緒,串起的是回憶。

承載著百年輝煌,臺灣曾經是全世界產量第一的樟腦生產國,而「荷造場」,就是
這最後成品出廠打包的空間。顛覆古蹟給我們的想像,「1915 荷造り場」用嗅覺
回憶歷史。
以臺灣在地富有香氣的食材搭配獨特調味,加上法義式的烹調手法,呈現出「無國
界特色料理」。以嗅覺帶動味覺,觸動五感,舒活身心靈,打造出深刻動人的香氛
文創及人文餐飲空間。

承載著百年輝煌,臺灣曾經是全世界產量第一的樟腦生產國,而「荷造場」,就是
這最後成品出廠打包的空間。顛覆古蹟給我們的想像,「1915 荷造り場」用嗅覺
回憶歷史。
以臺灣在地富有香氣的食材搭配獨特調味,加上法義式的烹調手法,呈現出「無國
界特色料理」。以嗅覺帶動味覺,觸動五感,舒活身心靈,打造出深刻動人的香氛
文創及人文餐飲空間。

小白宮建於 1902 年,是昔日樟腦製造工廠的倉庫,因為外觀顏色灰白,被稱為小白宮,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全石造洋式建築。
更特別的是它的灰白色外牆來自日本拆除台北城牆的唭哩岸石。
小白宮延續了台北城的歷史脈絡。寬敞的內部空間現在多作為展示場域。

紅樓建於 1914 年,以紅磚砌成,配上白色腰帶,看起來有三層樓高,因作為
倉庫之用,裡面實際上只有兩層。
兩處圓拱狀的出入口是給車走的,這斜頂半開放空間即稱為「荷造り廠」,日語是捆貨、包裝貨物的意思,不論艷陽大雨都不受影響,方便上下貨之用。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