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姜明道 1955 年出生於台北,在台灣讀完商科後赴美留學,一開始申請的也是商 學院,後來轉入室內設計系,1982 年美國加州伍德貝利大學室內設計學士。 1984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環境設計碩士,畢業後他一方面在做室內設計的工 作,另一方面也開始研習陶瓷藝術,1987 在美國又拿到加州歐蒂斯藝術學院藝術 碩士,1997 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回到台灣之後,與許多藝術界的朋友共同成立了台灣目前最有歷史的藝術展場替代 空間「二號公寓」,他說:「1989 年,我們這些剛由國外回來的純創作者聚集, 那個時候台灣的畫廊不像現在這麼熱絡,非商業性創作並不被接受,另外申請美術 館更要等上二、三年,所以就在蕭才興的提供場地之下,成立二號公寓。其實取名 為二號公寓,正是因為當時的地點就在一條巷弄中2號的公寓裡,它沒有商業畫廊 的短視與世故,仿如一座小型的美術館,它替代了美術館的部分功能,勇於呈現實 驗性的、新潮的、不同的藝術觀念,讓無限的可能都被容許。」
范姜明道拾起小時候的記憶,他知道自己從小就喜歡藝術,因為家族是在做建築五 金的行業,所以只能尊重家人的建議就讀商科, 到美國留學的時候覺得室內設計 和家族五金應該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又比較貼近藝術美學, 但終究他還是選擇成 為一位純藝術工作者。 從繪畫、陶瓷、竹製、木料雕塑、到各種媒材的裝置藝術, 在許多公共空間裡都可以看到他有趣的作品。 因為從小接觸許多鑰匙五金,因此鑰匙的鎖孔也變成他創作的靈感,在世界各地做 了許多這樣的裝置藝術,他覺得從鑰匙孔望出去的世界充滿了神秘與無限遐想!
曾經擔任視覺藝術聯盟理事長的范姜明道覺得藝術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不應該被地 域所限制,走到哪做到哪。 他在 2003 年到中國做雕塑,一開始先去桂林,在藝術公園遇到許多來自不同國籍 的藝術家,相互激盪和發想。 2007 年奧運之前,中國許多建設興起,所以在那個時候范姜明道有許多作品在中 國展現。 他喜歡嘗試把習慣的東西變成不習慣,但是又能夠發覺其中趣味;他也擅長把壞掉 的東西拼一拼,變成一個不一樣的東西。 在桂林的時候,他看到許多被雷擊打倒的樟木被當作材燒,他覺得十分可惜,請朋 友將這些木料放在工作室,後來便做成了許多廣受好評的藝術作品。
范姜明道說他原本就喜歡家具,藝術與自然間的關係也是他關心的議題,他說:「木 頭是人類最好的材料。但樹木砍下來可能就死了,集合木板不用也是燒了,埋了, 但透過藝術的方式,植物好像可以再生或輪迴。」 他將常見於家具、裝潢當中,便宜又耐用,卻鮮少獲得人們關注的三層板為創作媒 材,他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樣貌的木紋之美。他在個展「線條的堆積」發表了廿多 件立體作品,將這種人製的木板,還原成它最初身為樹木的面貌,每件作品枝幹蜿 蜒的線條像是會呼吸的生命體。
2009 年高雄世運會,范姜明道的裝置 《綠動》放在主館廣場,他用花崗岩設 計出幾座「裸足」造型的大盆器,上頭 栽種七里香。范姜明道在創作此作品時, 以「裸足」形體來說明人類以腳行動, 是接觸地面最直接的部份,是一切運動 的起點、人類立足的根本,來強調運動 回歸自我的概念。而那些腳丫也成為引 導觀眾進入會場的指標。
范姜明道有一件依照展場量身訂作的場域特定藝術品「竹林」,他把竹子切成小片 後密集起來壓成方塊再進行創作, 竹架上擺放了 200 件作品,他用創作的方式像 寫日記一般留下痕跡。 他認為藝術是隨遇而安的,通常原始的計畫一旦與時空碰撞之後,他會變成一個你 也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但在別人的眼中它自然成為了某個東西,從不同的角度可 以看到不同的風景,藝術永遠有這樣的不可預期性,所以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