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從醫學走到藝術 M 到 A 的距離 ~ 吳寬墩

Home

從醫學走到藝術 M 到 A 的距離 ~ 吳寬墩

INTERVIEW 走訪藝術家
文:陳大寶 照片由 吳寬墩 提供

吳寬墩醫師 1954 年出生於嘉義縣六腳鄉,現任台大醫院內科教授,自小即展現對 於作畫的興趣和天份,大學開始自我摸索油畫繪畫技巧,以大量閱讀繪畫創作書籍 和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自我學習,曾經在陳景容教授畫室學習人體素描。因為在鄉 下生長,對於鄉村田野一直有著特別的情懷。隨著年齡增長,關注的不再只是外在 的風景或自身感受,他的作品中加入了對自然環境的關懷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批判, 憑藉數十年來行醫生涯的各種觀象,反思生命歷程的意義,用科學與藝術哲學的角 度面對人生。

 

吳醫師專長腎臟醫學、分子生物學。在台大醫院擔任腎臟科醫師時曾被商業周刊評 選為百大良醫,對此光環,吳醫師看得非常淡薄,他覺得自己只是盡心盡力而為。 醫學對他來說是一個有趣的領域,但是他也一直在思考,除了醫學之外,在人生中 還有什麼是只走此一遭值得探索的事情? 在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一年的期間,他時常想起恩師曾經說過:「做行政就要爬到 最頂端才能實踐理想」,然而錯綜複雜的人事狀況,讓他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在其中, 於是有了隱退的想法。因為他覺得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絕對不能被取代的,不能 被取代的只有自己而已!

 

2009 年台大醫學院謝博生教授希望吳醫師可以去台大人文醫學館做策劃。對他而 言,策展是一項新的學習;另一方面,這份工作與美學的關係緊密,和自己的興趣 也十分契合。在工作中必須融合歷史、人文、美術,那三年的時間他非常投入,也 覺得自己在台灣醫學史上有一份傳承的責任,更希望能夠貢獻一份心力。 他回憶起童年的興趣,其實從小就非常喜歡在學校做壁報,大學聯考前,師長還曾 經擔心他花太多時間在製作畢業紀念冊上。 擔任台灣醫學會的秘書長時,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醫學歷史,這些在讀醫學院時 不會學到的東西,他卻覺得是很重要的精神傳承。就像從 1895 年開始有一批傳教 會的醫師,他們明明知道將要去一個落後的地方,依然義無反顧地投入其中,那就 是醫者奉獻的精神。他曾經在醫學會上做過一道壁報牆,講述台灣醫學百年歷史。 醫學教育有很多面向,他一直覺得醫學人文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醫學發展史也 就等同於一部當代科技發展史。 他認為博物館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所在,如果能夠好好經營,對教育會有很大的貢 獻,所以 2012 年離開博物館的工作,是一個很痛苦的抉擇。同一年,在小學同學 的邀約之下辦了第一場畫展,他彷彿找到了人生下半場的夢想,以前沒有時間和總 總束縛的理由都忽然有了出口。

 

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美術教育,但是他覺得美學知識可以從各方面吸取。影響他 比較多的不是藝術家的作品而是那些藝術家的生平, 從他們的經歷走過,更能理 解作品當中呈現的心情糾葛。模仿藝術創作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就精神層面而 言,模仿也永遠不會走在他的前面,因為畫家的筆觸是沒有辦法仿效的。 吳寬墩醫師的作品具有許多變化性,他解讀古時候的畫是有訊息的,從視覺變成哲 學探討,創作者到底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古人因為交通阻礙,看到美麗的景物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所以到達一個景點,肯定 會駐足良久;現代人流行的是打卡文化,隨處到此一遊留下紀錄即可。科技帶來了 方便卻也帶來了不在意。他依然用繪畫表達自己的觀點,然而生活中的種種感觸、 每日所見所聞有趣的新鮮事就變成了他創作的出發點。 針對現代人太相信科技,他戲謔地把機器人放在畫中央,旁邊跟隨多位穿白袍的醫 生,代表教授迴診。他說自己喜用時空交錯表達對一件事物的思考,畫中的背景是 台大百年建築與機器人 AI 人工智慧呼應,以傳達出對科技過度信賴發展的思考。 他認為我們都以為科技可以解決一切,包括生命的延長,延緩死亡。但太相信科技 就可能導致精神層面的匱乏。

 

吳寬墩醫師畫展的海報上是這樣寫著:

醫師畫家 鍾情繪畫

用色鮮明 構圖飽滿

畫說故事 關懷社會

強烈視覺 批判思考

藝術現實 獨樹一格

吳寬墩醫師善於觀察,更多的時間投入 在看書、看展、不斷學習。

他不走理論派卻把社會責任及色彩美學 覺醒在生活裡。

 

 

 

 

圖說:有挖土機的風景

2017 年是台大醫學院創校雙甲子的紀念,院長邀請吳寬墩醫師策畫一個展覽,展 覽主題為「上醫醫國」,臺大醫學院從一百二十年前日本時代成立走到今天,不僅 成為臺灣醫學服務、研究、教學、以及公共衛生領域的火車頭,從早期的校友如蔣 渭水、賴和,一直到後來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代,這些臺大醫學院的「醫者」, 從不只是將「醫人」作為志業,而是將整個社會國家人群的病灶當作自己的事,勇 敢地替眾人發聲。

吳寬墩醫師認為「利他」是做一位上 醫的首要條件,他時常抱著一顆感恩 的心看待病人, 除了對症下藥之外, 他也非常注意病人所說的點點滴滴, 並將這些記錄在病歷上,作為下次門 診時的關懷,他是一位很願意花時間 在病人的身上良醫。從他的眼神中, 看到的不只是深受過去那些醫學院前 輩付出的感動,而是他自己也以此期 許,用最貼近人群的溫度來對待每個 人。

他曾經也有過一些疑惑,不知道別人看到他的畫作與醫師形象是否會有衝突?他開 玩笑地說:「我太太看了我的作品之後反而覺得越來越不懂我」,曾經有病人在參 觀過他的第一次畫展之後希望下次再有展出能夠告知,這一點讓他感到很欣慰。近 年來,他反而有很清楚的認知: 繪畫中哲學的事與醫學理論並不衝突。 有一次,他在海邊看到一艘廢棄的船,他忽然有了國家安全的概念,覺得我們應該 對這一塊生長的土地有更多一些的安全維護,在系列作品中看到許多挖土機,他 想要述說的是對土地保護的重視。當然,他也曾經納悶過是否要用繪畫來做社會批 判? 因為他繪畫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社會議題的演變。他更想用醫者思維看待土地、 人情,並展現對環境的省思,在醫師身份背後,以「藝術家」來療癒人類身體之外 的病痛。

圖說:安全家園

圖說:請給我一滴水

吳醫師的作品「請給我一滴水」,畫面全部佈滿水龍頭,其中出現一個小孩高舉著 水桶,希望能從水龍頭接到一滴水。其實就是在反省資源耗盡,後代子孫將面臨的 生存問題 。 乍看吳寬墩醫師的作品,會覺得他的繪畫僅是描繪真實存在發生的人事物,但仔細 端看會發現他對細節巧妙的安排與構圖的巧思,似乎畫中人物即是存在我們身邊或 是某個「印象」。

圖說:舉牌人

例如「舉牌人」,色調晦暗且肅穆,沒 有多餘的背景襯托,畫作中男子手持房 屋廣告立牌,面容哀愁坐在一只紅色行 李箱上,整幅作品看似單純描繪一般社 會底層人士,畫面中透過文字「氣派 ‧ 市隱 ‧ 中樞」與人物職業及行李箱產生 強烈對比,暗喻社會較低階層的人物居 無定所,卻拿著窮盡一生資產也買不起 的房屋廣告,藉此反諷社會結構貧富的 不平等進而讓觀者對「居住正義」有所 思考。

圖說:紫色的午後

他的畫作有批判、有柔情、更有不同的視角。他筆下家中的客廳跳脫了將主角放在 畫面中央的方式,而是讓各式家具安排在畫面的四週,陽光從一方灑進客廳,貓咪 慵懶地躺在地上,紫色調醞釀出一個很舒適的畫面。

圖說:窗前的畫筆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