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衍儒出生於 1984 年,宜蘭人,有人形容他是「璀璨夜空中一顆明亮的星星」, 他從 26 歲開始便決定以繪畫作為志業。 從美術史及當代的生活與文化攝取養分。他的繪畫不強調天賦、才華、專業教育、 強烈個人情感與幻想;而是回歸到現實,嘗試尋找一種普遍性的、理性的、客觀的、 大眾的方法作畫,並在這些普遍的特質中提煉出美,讓創作回歸到樸實。 他認為繪畫的本質,是虛擬造物的過程,藉由顏料堆疊在基底材上,結合這過程中 的行為與觀點,來產生新的可能。因此為了令自己的方法與理念的契合,慢慢放棄 了許多原有的習慣,打開自己的經驗,然後尋找更貼近的方法。 他在沙畫的板模製作過程中參考了版畫製作的模式,從孩童的手工,重新轉化為繪 畫的方法。有感於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並且破碎,使作品呈現出一種簡化風格,將 圖像壓縮成類似點線面的圖樣,並藉由色塊與色塊之間的高低感產生一種類浮雕的 拼貼特質。在視覺上則參考了印象派與東方水墨的特質,在畫布上互相產生視覺的 力量,虛實之間的視覺撞擊。
他特別迷戀作品與他者 的閱讀關係,希望自身 作品可以帶給他人一些 對於想像的刺激與思 考,並從中產生一些新 的視覺體驗或是不同的 想像。
圖說:小山水 no.39 (節錄自 塞尚 -聖維克多山)120x120cm, 2017
端看他一路走來的筆跡: 從 2010-2014 的「偽山水」系列,雖是以個人的心境幻境來建構風景,但也逐步確 認了捨棄傳統繪畫的可能性。 在 2014-2016 的「中空石」系列中,繪畫題材也逐漸地從個人的主觀想像,逐步的 轉移到觀者與繪畫的關係。 2016-2018 年「小山水」系列中,陳衍儒挪用經典美術史中的畫作,並將之節錄挪 用局部再製為新作,讓作品難以以原創或是經典來確認,對他來說是一種「擇其枝 節,並以抄錄成作」的創作方式。「小山水」系列作品,可以從「小」字來看, 小山水之所以「小」,除了是為擇其枝節之作之外,更多的是來自於面對經典的 「大」,經典之所以經典,便是其具備完整的美術史脈絡與美學系統,並在文化上 具有超越作品本身的意義(不論是歷史上或是心理認同上的),在經典裡挑選那些 局部的、片段的、不完整的、不被人重視的,每一個局部都將成為創作的新的可能。
圖說:小山水 no.36 ( 節錄自 巨然 - 層巖叢樹圖 ) 60.5x72.5cm, 2017
「小山水」系列,在形式上是以色塊與虛點系統為主,在圖像的挪用過程中,不是 以取捨或刪減的方式來重新製作,而是用自己的形式去做取代,因此也將更加具 體,同時添加了一些台灣景物的經驗,重新混和成適合小山水系列的組合。 延續先前「中空石」系列空間錯視的視覺,藉由繪畫的先後層次,從底色與上層的 色塊產生的裂斷美感,並受印象派的影響,在色塊與色塊的關係,刻意地製造出模 糊與交織的狀況,由觀看者在眼睛視覺中混色,並產生新的刺激,逐漸製作出聚與 散、碎裂與統合的視覺感受。 圖
圖說:字謎 no.01- 撒落的光暈 , 50x50cm, 2017
2017-2018 年「字謎」系列是依循創作者對於文字與語言探索有著相當大的興趣, 以符號學來分析文字與意涵產生出來的各種模糊的關係,令人感到充滿想像力。因 此,「字謎」系列是以文字作為出發,並結合書法藝術以及西方的圖樣書寫,嘗試 藉由自己的系統來重新整理成新的作品,並藉由圖像的用色或是景象去呼應文字的 造型,以及其意涵,挑戰自己,試著把文字的行、體、意都融合為一,藉此來產生 一種嶄新溝通的可能性。
圖說:陳衍儒 - 古道考 - 秋芒 I, 140x140cm, acrylic on canvas and clear coat, 2018
2018-2019 年「古道考」系列則是陳衍儒對於從事創作以來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在 約兩年的製作週期中,利用重繪故鄉至台北連接的古道,來重新確認自己,從何而 來,又將往哪去,也更加理解自己創作的概念及理想。 以宜蘭草嶺古道為描寫對象,藉由繪畫,再現某段歷史記憶的可能性,以及想像力 對於文字、圖像、真實補足的可能。 其資料收集,主要來自縣史館中的文獻,那些前人對於古道的形容以及介紹;另一 部分也藉由親身的體驗來補強文字上的部分畫面想像;當然,也會蒐集一些生物與 植物的資料,藉此來重新建構較為全面性的體驗,一種以繪畫作為方法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