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警察退休陶藝新生 ~ 李燦瑩

Home

警察退休陶藝新生 ~ 李燦瑩

INTERVIEW 走訪藝術家
文:呂博 資料來源:照片由 李燦瑩 提供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製而成的器具。中國最早的陶器出現於新石器 時代,大約距今 15000 年左右,首先在中國南方可能已經開始有了製陶的試驗。到 距今 9000 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發明和探索。運用在生活中的製陶工藝不斷發 展,品質提高,種類也逐漸增多。於公元前 4000 年左右,彩陶出現在中國。公元 前 2500 年至 2000 年的龍山文化中,出現了黑陶,這是中國製陶工藝的一次高峰。 陶器歷史悠久,觀察其演化的過程,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皿作為 生活用品。從周朝開始用高溫燒製,令其硬度增加,而且開始使用釉料。秦朝的陶 製兵馬俑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而在此時陶器的描繪主題由動物轉變為人。 在漢朝,陶器的描繪主題為佛教的傳播。到了唐朝,中國出現了白色的陶瓷,而同 時亦出現了唐三彩,成為當時藝術精華的代表。到了宋朝,因為瓷器技術開始成熟, 所以瓷器完全蓋過了陶器的輝煌。而陶器演化至今,成為一種藝術,一般作為工藝 品收藏。

 

在現代陶藝創作中,一般來說可分為實用陶瓷器與純粹造形表現的陶塑製作兩大 類。實用的陶瓷器除了使用上的機能要求外,在造形與柚色上則強調作者的自我風 格。而純造形表現的陶塑製作,除了造形、釉彩、質感必須符合美學要素外,作者 的意念表達也必須十分明確。

 

此番訪問的陶藝工作者是警察退休的李 燦瑩先生,他的作品,有機能性可用於 生活中的杯、盤、茶壺,也有造型非常 特別的陶器藝術。但最特殊的,是他用 警察辦案嚴謹的態度在做陶,於是陶土 在他的指尖,想陶而不能逃。

 

他的作品都是在新竹石井山材燒窯,以高溫 1250 度淬鍊而成。他說手拉胚需要體 力和穩定度,以前一口氣可以拉到 42 公分高,生病之後體力雖然較差,但是在逆 境之中磨練出來的耐心,讓他在做陶時,瓶身可以更細緻,腰身可以更細膩。扁狀 的瓶子在拉坏的時候很容易垮下來,但是李燦瑩就是喜歡挑戰困難與不可能 !

 

 

陶藝工作者李 燦瑩先生作品

陶藝工作者李 燦瑩先生作品

陶藝工作者李 燦瑩先生作品

李燦瑩 1961 年出生於台灣雲林縣口湖鄉,和妻子結識於警官學校,在警界服務了 35 年,因為太太要照顧年邁的母親,所以先退役回到苗栗老家,三年後他退休也 定居在苗栗。警察的工作是非常緊張且忙碌的,他擔心無法適應忽然鬆懈的生活, 所以採用無縫接軌的方式,將自己投入陶藝生涯。2015 年 3 月 3 號退休,隔天即 開始拜師學藝,師承全球中華文化薪傳獎得主賴復歡老師。 有 60 年陶藝經驗的賴復歡老師一生投注在柴燒陶藝創作中,已是高齡仍樂在其 中。他用腳使力轉動轆轤,利用轆轤的轉力製做手拉坏作品,這種純人工技藝已漸 凋零,全台也僅有五位陶藝師傅有這種功夫。賴師傅繼承傳統技法並發展絞泥的創 作,他賦予陶藝完美亮麗的生命,其絞泥作品探研泥土釉色的變化,窯燒後的圖案 呈現如詩如畫的意境,充分展現陶藝的各種品味與風韻。 在 2019 年的「焰 ‧ 艷」苗栗陶藝術節會場,陶藝大師賴復歡(左)聯手兒子賴時 興(中)、孫子賴世順(右),同台展現陶藝創作,祖孫三代同心齊力的畫面,充 分展現了傳承的意涵。

 

苗栗縣的陶瓷藝術向來享譽國內外,早已成為台灣的陶瓷重鎮,李燦瑩定居於此如 魚得水,為了認真投入嶄新的學習與生活,他在老師家附近租了一個工作室,開始 全年無休的陶藝探索之旅。

一開始和老師學習拉坯、主要是以小口瓶、絞泥和龍罐為重點。每天早上送孩子上 學後,七點就開始練功,一旦投入便全心歡喜。打從一開始,他就想用最難的形狀 來挑戰自己,所以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束腰、小口和扁平形狀的陶藝, 這些在坊間很少看到的陶器是一般人不喜歡觸碰的形狀。 「小口瓶」創作的成功率很低,肚大、細頸為小口瓶的主要特色,自古被喻為聚集 財富、迎福納瑞的吉祥物。圓潤的瓶身裝滿富貴、智慧和圓滿,細小的瓶口蘊含「虛 懷若谷」的處世哲學,巧奪精湛的工藝背後,隱揚著中國哲學「有容乃大」的精神, 創作時需要完全的精、氣、神貫注於一,才能做出滿意的作品。

 

「絞泥」是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陶土揉和在一起,然後相絞拉坯,製作 成形。由於泥坯絞揉的方式不同,因此能變幻出各種不同紋理的花樣,也由於不同 的泥料絞在一起之後,燒成溫度也是一大考驗。

絞泥是古代陶瓷裝飾工藝中很特殊的一個品種,由於其程序繁複,製作難度大,因 此在產品、產量上都受到限制,一直以來均為比較貴重的陶器。絞泥手法最早出現 於唐朝,至宋代蓬勃發展並發揚到極致,元以後逐漸沒落。從美學上來看,用絞泥 手法燒製的陶器素雅,因此深受文人雅士喜愛。但因其燒制難度高,成品率低,所 以堪稱是陶瓷界的奢侈品。

陶藝工作者李燦瑩先生作品

陶藝工作者李燦瑩先生作品

陶藝工作者李燦瑩先生作品

陶藝工作者李燦瑩先生作品

陶藝工作者李燦瑩先生作品

陶藝工作者李燦瑩先生作品

陶藝工作者李 燦瑩先生作品

陶藝工作者李燦瑩先生作品

「龍罐」是臺灣早期有提樑的圓形大茶壺,此名稱是源於其壺緣常裝飾有龍紋。 早期在鄉間小路旁或乘涼的茶亭裏,常見以龍罐奉茶,提供過路民眾解渴,為臺灣 早期「奉茶」文化的代表,這種奉茶形式,不求回報,有著臺灣濃濃的人情味。時 代的進步,龍罐被鋁製大茶壺所取代,龍罐也因此逐漸稀少,今日已不復多見。 苗栗縣公館為陶土、陶瓷的故鄉,李燦瑩學習龍罐的製法,特別鍾情於這些充滿土 地氣味的「龍罐」是先民生活的民俗歷史紀錄。

李燦瑩曾因為太過於投入而操到爆肝, 2018 年考進清華大學藝術研究所,但因 為拔智齒而住進加護病房,暫時休學。 生病歷劫歸來後,他覺得最快樂的事情, 便是聽著音樂做陶,對於生老病死看得 很淡薄。

陶藝工作者李燦瑩先生作品

陶藝工作者李燦瑩先生作品

陶藝工作者李燦瑩先生作品

他說:「在創作的過程中,面對泥土所釋放的情感是一種放鬆、是一種抒發,這些 過程都更加刺激我的思考能力,藉由不斷的思考,讓我對陶藝有更深的了解及更加 的著迷,從揉土、拉胚、燒成之過程,需經過時間與汗水不斷的淬煉才能慢工出細 活,進而呈現美感,尤其是以高難度小口瓶拉坯在成型時,必須集中精神一氣呵成, 完全融入在拉坯旋律中,小口瓶給予人充滿了詩情畫意又具備溫柔婉約之人文內 涵,意像中包容與惜福,並富有聚財納氣、順心如意,我相信只要不斷地堅持創作 理念,就像我退休前從事警察工作一樣,對人真誠,對事敬業,必能將陶藝創作發 揚光大並呈現作品給社會大眾」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