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暢意行旅.心如斯 ~ 霍剛

Home

暢意行旅.心如斯 ~ 霍剛

Collection Artist 珍藏藝術家
文:秀水藝文中心 資料來源:照片由 創價學會 提供

霍剛,青年時期與畫友一同創立「東方 畫會」,不間斷地探索現代繪畫的可能 性,旅歐期間,發展出具有東方意象的 抽象幾何風格,至今仍持續在藝術道路 上耕耘不懈。

霍剛,1932年生於南京,抗戰時期,霍家移居重慶,與祖父一起生活,紛亂時局下, 紙張缺乏,只能在抽屜背板上塗鴉,祖父霍銳為著名的書法家,家學薰陶下,奠定 了日後的繪畫基礎。1949 年隨國民政府來台,1950 年進入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就 讀,結識上海美專的李文漢,開始接觸西洋藝術理論。

1951 年經歐陽文苑介紹,進李仲生畫室學習現代繪畫,受其引導,創作許多超現 實素描和油畫作品。畢業後於臺北市景美國小任教,積極投入美術教育,在《小學 生》雜誌上介紹重要西方藝術家,如:蒙德里安、塞尚等人,並促成全台第一個國 民學校美術教室。教學時也不忘自我精進,仍每月與畫友定期聚會,互相交流。 1956 年與李元佳、歐陽文苑、吳昊、夏陽、蕭勤、陳道明和蕭明賢七人共組「東 方畫會」。「東方」寄寓旭日高升的意涵,展現挑戰學院式畫風的青年氣概;他們 期許呈現多元的藝術風貌,讓民眾感受現代藝術的趣味性,更率先推動國際繪畫交 流。這股藝壇上的新生力量,被專欄畫家何凡稱為「八大響馬」。

霍剛時常閱讀國外藝文雜誌,學習當今的潮流動向,而此階段主要研究立體派的構 成性,及超現實的「非合理性」,1961 年興起的龐圖 (PUNTO) 運動,主張藝術家 應從靜觀、內省視角創作,這項跨國的藝術運動,也在 1962 年巡迴至台灣,影響 許多年輕畫家,霍剛也是其中之一。

 

旅義期間,霍剛與台灣藝術界仍保持聯繫,多次應邀回台舉辦個展,2000 年後開 始頻繁來往於米蘭與台灣之間,並於 2014 年返台定居,回歸故鄉油然而生的安定 感,使畫風更趨於明朗活潑,於分割的幾何塊面中,強調個人的精神性。 暢意行旅 ‧ 心如斯~霍剛創作系列,展出其早期超現實風格的素描、1970 年代至 今的油畫創作以及部分水墨作品。透過追溯青年時期霍剛朝向夢想毅然前行的筆 觸,到近年來豐富多層次的結構配色,感受其不畏風雨、追求藝術本質的精神。

圖說:源起之 21/2006/ 油彩、畫布 /111 × 193 cm/ 像有兩個人走路,斜形的腿大踏步地跨越三角形之構成。

圖說:無題_2002_油彩、畫布_40 × 50 cm_三角形的配列,掀起轉動的能量,充填在太空之中。

圖說:視界之 2/2010/ 油彩、畫布 /50 × 50 cm/

黑色的簡明空間在中心注入了小紅點,象徵著熱 情與希望。

圖說:無題 2011-002/2011/ 複合媒材、紙本 /25 × 32 cm/

人與動物,在天地間,煩躁地集中在一處,像是將要有什麼事情發生。

圖說:源起之 9/2009/ 油彩、畫布 /30 × 40 cm

不明的生物在黑暗中等待,也不知是為了什麼?

圖說:抽象 2018-002/2018/ 油彩、畫布 / 100 × 80 cm/

如雙手合十的神,端坐在佛堂之上,使 人神共融一體,進行冥想與希求。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