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工坊是一座以研究帶動教學與產品設計,以推廣友善大地的天然染織為職志的 自營工坊。創辦人陳景林及馬毓秀三十多年來積極投入染織工藝的纖維材質、天然 染料與染織技藝的研究,出版過許多本染織專業著作,並經常發表作品與策展,在 推廣染織工藝上,從造型、色彩、材質、技法、應用 ...... 等不同層面探討染織的發 展課題,從學校設計教育與社會教育雙向推動染織工藝的發展,不遺餘力。
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的陳景林教授,原本在學校主修的課程是西畫:水彩、 油畫、素描,所以從事色彩學研究一方面是學有專長,另一方面也是從工作中誘 發的興趣。早在三十年前就投入纖維藝術創作,也獲得一些工藝大獎,但是他一直 在尋找屬於自己文化系統裡的一些創作元素,他摒除了大部分人重視的皇室精緻工 藝,反而對於庶民工藝,特別能夠代表一個世代的母體文化元素感到興趣。於是他 全心投入田野調查,一開始從台灣的原住民和少數民族著手,採集、記錄一些技藝的整理工作。
陳景林教授剛接觸天然染色的緣由是來自於日本和服。當時台灣存在著七、八家織 造日本和服的公司,他們用手工織造和服的衣身跟腰帶。當他看到一捲捲用棉紙包 起來的織品在會議桌上慢慢展開 ,他說:「我彷彿看到了一個歷史長卷的展現, 那一刻深受感動!我想我一定要找到這些色彩,這些色彩那麼自然、精絕、優雅, 像我們的文化一樣那麼博大精深!」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從台灣原住民到中國大西南、日本、韓國以及南洋國家,這些 田野調查搜尋過程的點點滴滴便是成就天染工坊的養份。 許多人對陳景林教授的山水畫感到好奇,其實那些全部都是泡在染缸裡面染出來的 顏色,並不是很多人想像可能是用刷子蘸染料把它畫上去的。面料必須要進染缸來 浸染,染色工藝必須解決很多防染的問題,例如:蠟防染、縫防染、糊防染或夾防 染 ...... 等等。 他投入很多時間做不同工藝的分疏、梳理,天然染料是屬於傳統色彩的研究,他對 各種色料追根溯源堅持且執著。 他認為天然染色發展到目前,盲點之一是學技而不學藝,盲點之二,就是只想學防 染技術和色彩的附著,但欠缺對材質的瞭解和研究。事實上,棉、麻、絲、毛四大 纖維種類都有不同質性,它們和色素的結合各有差別。 纖維中有一個品種非常的麻煩,為什麼會有「麻煩」這個詞?因為「麻」的確很煩! 麻的種類非常多,多到我們理不清楚,理不清楚還是要理清楚,那就必須把纖維材 質做研究分類。 教授做了很多纖維組織的試片,而這些試片跟織品、刺繡等技藝有一些關係,我們在染色之外,對織品本身的理解絕對有助於染色的發展,他認為這也是重要的功課。
陳景林教授投入許多心力在教育和社會推廣,他們舉辦一些活動,讓原本對染織不 熟悉的社會大眾,開始去關注環保以及色彩美感、色彩美學的課題。 一般人會著迷於色彩而比較忽略親膚特性,所以在辦活動的時候就會讓大眾去撫 摸、去感受纖維材質給人不同的觸感。當然要更貼近生活,便針對家庭佈置,不同 空間的應用去做布料染色和線材編織。 他將過去多年的染織經驗,歸納濃縮成教學綱領~天然染色的六藝:形之美 ( 造形 美的追求 )、色之雅 ( 色彩應用要高雅 )、質之優 ( 質感與肌理的優美 )、技之精 ( 技 藝要精良 )、用之當 ( 設計應用要恰當 )、史之見 ( 瞭解染織史,使眼界、眼光、看 法擴大 )。 他常叮囑學生:「閱覽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在很多博物館中看到不同的工藝表現, 讓我們增廣見聞,能瞭解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代裡,曾經出現一些什麼樣的重 要工藝,這使我們能夠擴大視野。天然染色不是一個地方自己獨立個體的存在,而是與國際接軌的。」
於 1989 年開始,有機會到中國大西南 做考察,第一站就是傳統染織保留完整, 但交通很不便利的貴州山鄉。
他們從廣西中部的大瑤山,到黔東南,後來一直到雲南、貴州、湖南邊境、四川南 部、海南島等等,在原生態的大西南做了十年的田野調查。越過幾十萬公里的山 路,走過數以千計的村寨,看到了很多精良的染織品。這些民間工藝都是人類重要 的遺產,他們將所見所聞做成了非常珍貴的記錄,也因為這一段努力的過程,有助 於之後在進行天然染色的計畫中解決許多工藝技術上的問題。 這一條探索之路其實是非常寂寞的, 起初根本看不到它的價值和出路,還好一路 走來有妻子馬毓秀的支持相伴!
每一個國家的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美 學,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經常能夠挖掘 到非常精美的構圖與色系。 陳景林教授在貴州考察的時候觀察到當 地婦女衣飾的特色,包括棉花的栽種、 手紡紗線,撚紗成線之後,有的先染色, 有的先織成布後再染色,各種不同的防 染技藝都是當時考察的重點。
2012 年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展覽~《飛揚的秋天》
300多米的天然染布吊掛在新光三越的入口門廳。走過,即可以感受到光線的洗禮, 那些亮麗光芒從上面的燈光投射下來,很是華麗!這個美麗的場景展覽了三個月, 至少有百萬人看到,對臺灣天然染色的傳播也大有助益。
2014 年綠工藝意象設計展~《地火水風》
古希臘哲人認為生命的起源來自于土地, 水是生命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元素,火就是 熱量的來源,風所指的是空氣。 當時這件作品的四個組合,以完全不一樣 的技法,用了 120 多米的布料來製作,成 為一組大型的裝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