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天染工坊~陳景林

Home

天染工坊~陳景林

INTERVIEW 走訪藝術家
文:李小嫚 資料來源:照片由 天染工坊 提供

天然工坊是一座以研究帶動教學與產品設計,以推廣友善大地的天然染織為職志的 自營工坊。創辦人陳景林及馬毓秀三十多年來積極投入染織工藝的纖維材質、天然 染料與染織技藝的研究,出版過許多本染織專業著作,並經常發表作品與策展,在 推廣染織工藝上,從造型、色彩、材質、技法、應用 ...... 等不同層面探討染織的發 展課題,從學校設計教育與社會教育雙向推動染織工藝的發展,不遺餘力。

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的陳景林教授,原本在學校主修的課程是西畫:水彩、 油畫、素描,所以從事色彩學研究一方面是學有專長,另一方面也是從工作中誘 發的興趣。早在三十年前就投入纖維藝術創作,也獲得一些工藝大獎,但是他一直 在尋找屬於自己文化系統裡的一些創作元素,他摒除了大部分人重視的皇室精緻工 藝,反而對於庶民工藝,特別能夠代表一個世代的母體文化元素感到興趣。於是他 全心投入田野調查,一開始從台灣的原住民和少數民族著手,採集、記錄一些技藝的整理工作。

 

陳景林教授剛接觸天然染色的緣由是來自於日本和服。當時台灣存在著七、八家織 造日本和服的公司,他們用手工織造和服的衣身跟腰帶。當他看到一捲捲用棉紙包 起來的織品在會議桌上慢慢展開 ,他說:「我彷彿看到了一個歷史長卷的展現, 那一刻深受感動!我想我一定要找到這些色彩,這些色彩那麼自然、精絕、優雅, 像我們的文化一樣那麼博大精深!」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從台灣原住民到中國大西南、日本、韓國以及南洋國家,這些 田野調查搜尋過程的點點滴滴便是成就天染工坊的養份。 許多人對陳景林教授的山水畫感到好奇,其實那些全部都是泡在染缸裡面染出來的 顏色,並不是很多人想像可能是用刷子蘸染料把它畫上去的。面料必須要進染缸來 浸染,染色工藝必須解決很多防染的問題,例如:蠟防染、縫防染、糊防染或夾防 染 ...... 等等。 他投入很多時間做不同工藝的分疏、梳理,天然染料是屬於傳統色彩的研究,他對 各種色料追根溯源堅持且執著。 他認為天然染色發展到目前,盲點之一是學技而不學藝,盲點之二,就是只想學防 染技術和色彩的附著,但欠缺對材質的瞭解和研究。事實上,棉、麻、絲、毛四大 纖維種類都有不同質性,它們和色素的結合各有差別。 纖維中有一個品種非常的麻煩,為什麼會有「麻煩」這個詞?因為「麻」的確很煩! 麻的種類非常多,多到我們理不清楚,理不清楚還是要理清楚,那就必須把纖維材 質做研究分類。 教授做了很多纖維組織的試片,而這些試片跟織品、刺繡等技藝有一些關係,我們在染色之外,對織品本身的理解絕對有助於染色的發展,他認為這也是重要的功課。

 

陳景林教授投入許多心力在教育和社會推廣,他們舉辦一些活動,讓原本對染織不 熟悉的社會大眾,開始去關注環保以及色彩美感、色彩美學的課題。 一般人會著迷於色彩而比較忽略親膚特性,所以在辦活動的時候就會讓大眾去撫 摸、去感受纖維材質給人不同的觸感。當然要更貼近生活,便針對家庭佈置,不同 空間的應用去做布料染色和線材編織。 他將過去多年的染織經驗,歸納濃縮成教學綱領~天然染色的六藝:形之美 ( 造形 美的追求 )、色之雅 ( 色彩應用要高雅 )、質之優 ( 質感與肌理的優美 )、技之精 ( 技 藝要精良 )、用之當 ( 設計應用要恰當 )、史之見 ( 瞭解染織史,使眼界、眼光、看 法擴大 )。 他常叮囑學生:「閱覽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在很多博物館中看到不同的工藝表現, 讓我們增廣見聞,能瞭解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代裡,曾經出現一些什麼樣的重 要工藝,這使我們能夠擴大視野。天然染色不是一個地方自己獨立個體的存在,而是與國際接軌的。」

於 1989 年開始,有機會到中國大西南 做考察,第一站就是傳統染織保留完整, 但交通很不便利的貴州山鄉。

 

他們從廣西中部的大瑤山,到黔東南,後來一直到雲南、貴州、湖南邊境、四川南 部、海南島等等,在原生態的大西南做了十年的田野調查。越過幾十萬公里的山 路,走過數以千計的村寨,看到了很多精良的染織品。這些民間工藝都是人類重要 的遺產,他們將所見所聞做成了非常珍貴的記錄,也因為這一段努力的過程,有助 於之後在進行天然染色的計畫中解決許多工藝技術上的問題。 這一條探索之路其實是非常寂寞的, 起初根本看不到它的價值和出路,還好一路 走來有妻子馬毓秀的支持相伴!

每一個國家的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美 學,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經常能夠挖掘 到非常精美的構圖與色系。 陳景林教授在貴州考察的時候觀察到當 地婦女衣飾的特色,包括棉花的栽種、 手紡紗線,撚紗成線之後,有的先染色, 有的先織成布後再染色,各種不同的防 染技藝都是當時考察的重點。

貴州傳統藍靛的打靛製作,是由六、七 個人圍在大池旁邊用竹竿去抨擊,這個 珍貴的畫面現今早已被科學化的電動攪 拌取代了。

陳景林教授將古代一些文獻記錄以及製 程介紹的研究心得轉化成文字出版。 《大地之華》上下兩冊,近年來這本已 經絕版的書籍卻開始在網路上火紅,也 有很多地方都催促著再版的需求。

天染工坊設立的前 18 年都專注在研究試 驗, 後 18 年才發展應用產品,所以是 從傳統工藝的研究開始,到技藝比較紮 實之後才開發產品,走過很長一段時間, 都是在做基礎的尋色工作。

2005 年臺北市公共藝術節~《大同世界》

2006 年中國臺灣博物館~《臺灣染:生活中的自然色》

2010 年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纖維材 質居家設計應用展 在生活空間領域,有許多的設計, 例如:燈罩、桌旗或椅墊,這些 是我們日常會用到,而且都可以拿天然染料來製作的產品。

2011 年展~《再現大地的色彩》

2012 年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展覽~《飛揚的秋天》

300多米的天然染布吊掛在新光三越的入口門廳。走過,即可以感受到光線的洗禮, 那些亮麗光芒從上面的燈光投射下來,很是華麗!這個美麗的場景展覽了三個月, 至少有百萬人看到,對臺灣天然染色的傳播也大有助益。

2013 年赴韓國羅州染織交流展

2014 年綠工藝意象設計展~《地火水風》

古希臘哲人認為生命的起源來自于土地, 水是生命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元素,火就是 熱量的來源,風所指的是空氣。 當時這件作品的四個組合,以完全不一樣 的技法,用了 120 多米的布料來製作,成 為一組大型的裝置藝術。

2015 年赴韓國羅州染織交流展

2015 年臺灣設計展~《染上身:綠時尚染工坊》

2016 赴韓國天然染織國際交流展特展~《花樣染織》

2017 年天然工坊作品展~《天然本色·大地之華》

2017 年比漾廣場秋季展~《璀璨星空》

陳景林教授曾經用臺灣四種特色鳥類, 從他們的身上去找色彩,然後改變造型 設計,將它抽象地轉化應用,這樣的設 計很容易跟大地銜接,跟自己的傳統文 化與物產資源對話,同時也可以呈現具 有當代性的新設計面貌。

獲獎無數

獲獎無數的陳景林教授及夫人馬毓秀女 士戮力於讓社會大眾認識:天然染色其 實就是還原大地本來的色彩! 傳統的工藝如果沒有整合創新、沒有連 結現代生活應用,便只能停留在對過去 的追憶及傳統樣式的復原中。 想要在染織技藝上創新,需要基礎知識 的建立和長期工作的積累,持續培養專 業人才,讓教育引領工藝走向未來,才 是手工藝傳承的有效途徑。 三十多年的執著與堅持,在天染工坊我 們可以用五官來享受染織工藝纖維的質 醇與美好!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