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描寫自然、表現自然、創造自然~馬白水

Home

描寫自然、表現自然、創造自然~馬白水

Collection Artist 珍藏藝術家
文:秀水藝文中心 資料來源:照片由 創價學會 提供

在臺灣水彩畫壇前輩大師中,馬白水以野獸主義近乎原色的色彩、強烈的互補色 對比和優雅的中性色而獨樹一幟,為渡海水彩名家第一人。1909 年出生於遼寧, 畢業於遼寧省立師專,先後任教於遼寧、北平等地,1937 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 日戰爭後,馬白水一路南下寫生紀錄風景,最後於 1949 年渡海到台灣,並在台 灣師範大學任教 27 年,1975 年旅居美國,2003 年逝世於佛羅里達州。

 

由於在臺師大任教,有緣將透明水彩放入中小學美術課本裡,再度確立傳統的透 明水彩地位。馬白水先生除了水彩畫亦曾研究國畫、油彩十餘載,他成功地將中 國傳統水墨融合西方立體主義。晚年更將中國水墨的筆趣與多點透視的觀點放入 畫裡。他以西式的畫法配合宣紙作畫,將東西方的媒材與創作表現揉合,且重留 白,形成獨自特有的彩墨風格。

早期作品畫幅不大,筆觸平實細膩,用色俐落,畫面明亮。1950 年左右筆法臻 於純熟,能捕捉瞬間的浮光掠影。1960 年開始大量運用主觀的線條與色塊,以 毛筆、宣紙與水彩顏料來創作富有墨韻的水彩畫,受到野獸派補色概念的啟示, 畫風正式步入至「彩墨畫時期」;1970 年後進入寫意造境歷程,打破西方線性 透視,將寫生的技法轉化為內心世界的營造,於國畫長卷重新安排物象與比例, 達成特殊而動人的情趣。

馬白水教授一生遷徙流離卻創作不輟、富強烈藝術使命,提倡中西古今融會貫通, 他常把自己的繪畫歷程分為三個時期;從描寫自然,到表現自然,再到創造自然。 在臺灣居住的 27 年中,為其描寫自然的後期,一直橫跨到創造自然的前期。 1997 年起,作品被陸續收藏,包含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 術館共收藏約四十件。著有《水彩畫法圖解》等書。馬白水先生的藝術教學,亦 培育了無數後起之秀,為臺灣的藝術史譜寫了重要的篇章。

 

 

圖說:走向長春祠 On the way to Changchun Temple/1958/ 水彩、水彩紙 /77.5 × 58 cm

中部橫貫公路沿途的景觀是馬白水先生很愛寫生作畫的地方。此件完成於1958 年, 已是他水彩技法臻於純熟且個人畫風確立之時。

前一年所出版之《水彩畫法圖解》即歸納他對於水彩創作與教學之心得。他的水彩 風格絕非亦步亦趨跟隨前人之技藝,而有所突破。其用色不拘於寫實表象,例如此 畫的繽紛多彩,不僅呈顯山崖陡峭與地貌,更能吸引觀者之注目。

圖說:憶華山 Memory of Huashan/1965/ 彩墨、棉紙 /104 × 68 cm

馬白水先生水彩畫的一大特色就是融入 東方水墨的表現手法,如皴法與墨色之 運用,足見其傳統技法之根柢基礎與轉 化的創意。他亦有以水墨為創作媒材的 作品傳世,其中固然有傳統的成份,但 自有獨創之處。例如這件作品就幾乎不 太使用皴法,即使山壁部份亦然,暈染 效果也很節制,並無大片潑墨,左方墨 色團塊雖略有渲染但面積不大,此作構 圖更有變化,且呈現出夜色的情景。

圖說:滿載 Expecting Harvest/1966/ 彩墨、棉紙 /17 × 90 cm

固然馬白水先生的作品以風景畫居多,但他的目光並不只注意自然美景,也不時聚 焦於具有地方色彩的人文風貌。

例如這幅作品就不僅是海景圖,畫中人們群聚海灘共同合力將網繩拉上岸,更是重 點主題。這種臺灣古老的捕魚方式,臺語稱為「牽罟」(發音為 khan-koo),是由 漁船將帶狀曳地網拖離海岸並撒放海中,而漁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魚群被攔截 圍住後,岸上的人再協力將魚網拉上岸來,而後所有參與者皆可分得漁獲。他以橫 幅方式畫下此種臺灣傳統漁業文化,確實別出心裁。

圖說:懸崖公園 (1)Palisade Interstate Park (1)/1977/ 彩墨 、棉紙 /50.3 × 60.8 cm

馬白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而後移居美國紐約,但他仍持續創作不怠。

他常於紐約市郊哈德遜河畔的公園賞景寫生,如河濱公園或懸崖公園等地,都是他 經常前往之處。此作右方山壁以大片黑墨為主,並輔以彩墨設色的畫法,彷若尋常 東方水墨畫作,但畫面左方則出現一座現代的巨型鋼索吊橋,即紐約知名的華盛頓 大橋,不只是點綴之背景,顯見馬白水有意描繪當代景觀的嘗試。

圖說:西門町街景 Ximending Street Scene/1956/ 水彩、水彩紙 /55 × 79 cm

馬白水的水彩畫作雖自然風景較多,且以此聞名,但他亦有其他題材作品傳世。 僅就風景畫一類而言,他也有創作多幅城市街景的畫作,例如這件完成於 1956 年 的作品,就是以臺北市西門町的景象為主題。

圖中可看到當時流行的交通工具三輪車(或稱黃包車)在街頭載客運行,確實為時 代之見證。

圖說:碧潭 Bitan/1970/ 彩墨 、棉紙 /22.6 × 28.8 cm

碧潭是聞名遐邇位於新店的觀光景點。新店溪由山區流入新店時,由於河面變得較 為寬闊而形成類似水潭狀的河段,且因水面澄碧而被稱為碧潭。1937 年落成的吊 橋更成為碧潭的名勝美景,此作即以此為主題。

馬白水另有多幅畫作以碧潭為題,足見他對此地景色的喜愛。這幅作品的媒材是彩 墨,但吊橋的鋼索與山壁的輪廓線,卻用類似鋼筆黑線條予以勾勒描繪,與傳統山 水畫的畫法不同,卻不突兀,具有特殊的美感。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