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人休習、物修惜~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Home

人休習、物修惜~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SOCIAL CARE 公益傳愛
文:朱承平 資料來源:照片由 陳德霈 提供

這是一間看似平凡的店鋪,裡面卻包括了所有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用品,衣服、 皮包、鞋子、廚房裡的鍋碗瓢盆、家庭電器 ...... 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雖然都 是二手物品,但是商品整理得井然有序,認真搜尋總能從其中找到寶物。

百坪大的店面源自於多年前劉修榮與五位教會朋友的一個善念。一開始他們看到中 原大學周圍有很多撞球店,許多學生耗費光陰在那些地方,他們擔心孩子們晚上不 睡覺,白天怎麼能夠好好上課呢?於是希望打造一個沒有壓力卻吸引學生或者年輕 人的地方~這就是社區咖啡館成立的源頭。

他們發現許多年輕人並不是真的貪玩,只是並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他們會帶著 學生們去做社區服務,對於社會局高關懷的家庭,由大朋友帶領小朋友舉辦夏令 營。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成立於 1999 年,一開始物品、資金樣樣都缺,於是心裡充滿熱 情的他們捲起袖子拿起工具,自己敲敲打打釘出咖啡廳裡的桌椅。寬敞舒適的空間 和友善的學習環境,這兒逐漸發展成社區居民交誼活動的場所,每個星期固定時間 從咖啡館總會傳來談笑的英語對話,寒暑假的戶外團康活動也是那些學生們永難忘 懷的快樂回憶。

咖啡館受到學校老師及附近鄰居的肯定,有人捐桌椅、有人捐用品,因為收到的東 西太多,之後變成小型的跳蚤市場,那些收入用來貼補部分房租、咖啡、水、電......種 種支出。

921 大地震之後有一股失業潮,他們基於社會需要,在環保意識的理念下決定轉型 擴充為二手商店,一方面可以製造就業機會,另外一方面也傳遞資源重複使用的概 念。在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一開始做得很辛苦,因為大家都想要買新的東西,但 是近年來,文化水平提升,人們漸漸有了斷捨離的概念,很多東西「再用就好」, 二手商店漸漸受到大眾的歡迎,當社會普遍的接受度慢慢提升,貨品的流動也會加 快速度變成一個很好的循環。

 

最初的夢想是在熱鬧的街道上有一間小小的咖啡館,專為人生路上迷失、感到徬徨 的人群守候,來到這裡,有人會為你煮一杯免費的咖啡,聆聽你的心聲,夏日電影 院、英語自由談、跳蚤市集 ...... 等,讓社區民眾有一個輕鬆的休憩場所。 從一開始六個人到目前有 43 位員工排班, 一路走來需要克服的困難和心酸,若不 是有巨大的耐心與堅持,實在很難步上軌道。

劉修榮女士經常在禱告的時候問到:「您高興我這樣做嗎?如果您覺得歡喜,請給 我足夠的能力,讓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是可以讓我做更對的事情」 她總是 虔誠地禱告,希望社會上弱勢的人們可以得到更多的協助。

許多人在木匠的家感受到安全與溫暖,他們也很希望能夠付出一點心力,於是在 2004 年他們增設了一個公益二手店,以維修民眾丟棄或淘汰的傢俱及物品為主要 財源。用來協助中高齡及身障人士培訓工作技能,陪伴他們走過生活困境使他們能 自力更生,許多人也在這裡重拾信心。至今已提供了二百多名弱勢朋友工作機會, 更輔導了將近百人重回職場就業。

 

在社工許筱婷的協助輔導下,社區咖啡館裡設有「認知休憩站」,專為失智者及其 照顧者而設立,他們精心安排了一些適合失智者及瑞齡長輩的主題活動,讓長者與 陪伴者都能夠有一個愉快開朗的空間及喘息的機會。在被遺忘的時光中有許多人陪 伴著他們繼續往前。

透過鄰近幾家醫院的轉介,同行者慢慢增加,他們在共同的困境下,變成了一個很 好的互相支持團體,其中有一位語言治療師,為了照顧自己家中的長輩而放下手中 的工作,來到「認知休憩站」,他不僅照顧自己的媽媽也服務其他的長輩。另外也 為陪伴的家屬提供兼職工作,實質又有效的經濟支援。

一份來自於宗教的使命感,耶穌提醒我們,上帝的獨生子來到人世間當木匠,可見 工作無高低,祂要我們尊重每一個親手操作,盡心盡職的人 。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在中壢地區深耕長達二十年,以「人休習、物修惜」的核心 理念來實踐資源永續的公益行動。這裡的二手商品種類豐富,店內設有傢俱、家電、 服飾及生活百貨各部門,營收全數用於扶持弱勢家庭及弱勢就業培訓。

仁心俠女劉修榮,回首一甲子的歲月,只希望能夠繼續陪伴這些上帝帶來的羊群, 直到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經過不要錯過,歡迎大家有空到木匠的家喝杯免費咖 啡,在這裡可以挖到的寶藏不只是有形的物資,還可以享受到一群人滿滿的愛與祝 福!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他們研發以無法再用的污損舊衣,清洗分類後結合時尚設計建立服裝品牌,將回收 的牛仔布做成背包、拖鞋、布袋、拼布、帽子或是一款新的服裝。一方面在製作過 程中給予教育訓練,讓他們學習技能;另一方面製造出來的再生衣物,義賣所得又 回歸到這些弱勢族群。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因為他們的員工組成比較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狀況,所以在工作的安排上 需要煞費苦心。有些人工作時間不能太長、有些人一鬧情緒可能就無法上班、有些 人氣候稍有變化體力便無法負荷、有些人動作遲緩 ......,這些狀況是一般企業絕對 不可能存在的員工條件,但在木匠的家則完全可以被接受與包容。

公益二手店的收入其實根本無法負荷員工薪資及場地租金,曾經有幾度面臨發不出 薪水的窘境,後來增設二手家具修繕及販賣,才漸漸能勉強平衡收支。儘管困難重 重,但總是會有許多溫馨的小故事讓他們願意繼續努力下去。

木匠的家工作夥伴們都非常珍惜這一份工作,所以也格外投入與認真。在這裡每一 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偶爾也會讓他們交換工作學習不同的事物,每 個人上班的時間都因為個人狀況不同而有差異,但是彼此都會扮演著互補的角色, 他們知道這不是領救濟金,而是一份真正付出勞力而且受到肯定的工作。來店裡購 物的客人們都知道,不要催、不要急!偶爾有算錯錢的時候,客人們也會友善提醒。 這裡不只是一個工作場域,更是一個充滿正向能量的大家庭!

近年來,他們也積極發展再生木作商品,將廢棄的實木棧板拆下拔釘,裁切組合拼 製成極具手工溫度的再生木製品,這些創作意外受到許多人的喜愛,目前除了在公 益二手店及網路商店販售,也接受企業及民眾訂製,另外並規劃環保木工課程提供 兒童及成人 DIY 實作自己的木製紀念小物。

訪問當天,巧遇中原大學的學生在這裡做志工,他們稱呼劉修榮女士為劉阿姨,整 個木匠的家也像他們的第二個家,中午休息時間耳邊傳來悠揚的鋼琴聲,那是一位 女同學的分享。

在這裡,有重度弱視的電器師傅能為客人修好電器;在這裡,有身心障礙者能為客 人維修家具;在這裡,有四、五十歲失業的待工,重新在職場上自立。在這裡,不 論人或物,都秉持著學習與愛惜的心態,給予他們再一次的機會。

再生 玩偶

兩位木工師傅認真地 將二手家具維修及再生 !

兩位木工師傅認真地 將二手家具維修及再生 !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