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共生 - 台日德當代藝術聯展

Home

共生 - 台日德當代藝術聯展

2013/01/09~2013/02/23

2013年一月,橫跨台灣、日本、德國三地的十二位藝術家將於也趣藝廊「共生-台日德當代藝術聯展」一展中聯袂展出。若以淺白的方式去理解,多數人會將共生這詞直釋為「與它物共同生存」,這並無不可,無論是何物,生物會透過不同的手段去與它物共生,例如:寄生、擷取、提供、依賴、偽裝、繁衍、調和、瓦解、毀壞等。此展,也趣藝廊首度嘗試以「毀滅與重生」、「寄生與偽裝」、「衝突與調和」三個子題去看十二位藝術家,分別用不同的手段開啟個人之於整體(社會、文化、歷史、家庭、城市等)的共生模式。

 

共生的第一個手段,即「毀滅與重生」來看,四位日本藝術家小林希史、西尾康之、海老原靖、大森曉生的作品中不約而同都有股隱晦的「毀滅感」,但這股破壞,隨之而來的卻是重生過後的嶄新味道。在<NOISE>系列作品中,海老原靖以優雅的方式拆解筆刷下的人物表情,用類似雜訊干擾的方式重組,化身數位聲軌,刻意放大畫中人物的臉部動態。小林希史從個人情緒出發乃至於對社會承受創傷下(如:日本311大地震以及福島事件)的回應,作品中的顯見的「脆弱」和刻意強調的「片斷」,種種不安定感在<Blind Fold>中藉著被矇住裝雙眼達到極致。西尾康之的作品總離不開「生命」這議題,在<DROWN>以及<女巨人系列>中不意外的呈現出溺斃的生物屍體、被超人摧毀的城市,強烈破壞下出現另一種生命的軌跡是西尾作品中最深層的一環。而大森曉生的作品含蓄地打破世人既定的視覺認知,並予以作品相較其他三位藝術家更形於內的內斂氣質。

 

而三位台灣藝術家則用「寄生與偽裝」的手段,以散發「聰慧的狡黠感」,來各自回應他們對共生的觀點。羅展鵬從<草莓族>蛻變後,以<白面者>之姿對年輕世代重新詮釋,蒼白無血的誘人肌膚,無所謂的表情,美麗的衣服,無一不朝你招手、引你入甕,但若一腳踩進,會發現龐大的無奈、忌妒、恐懼、憤怒、喜悅、愛情。華建強作品中一向不見迂迴和隱晦的概念,此<花癡系列>以一貫幽默口吻講著一家子來城市享受政府費心運來的昂貴花種,作品可見敗壞的邪惡分子輕易操控著城市和那一家子,而全數人(當然除了藝術家本人)也淪陷在這種偽手段之下。李承道<居不可無樂>以「台客搖滾」文化做主角,但卻不見我們以為的那股台味,反倒被古典的五官、貴族的氣質、神聖的氛圍給佔據,藝術家用偽裝的手段重新給予台客搖滾文化一種新視野,也讓此件作品成為影響後續系列最重要的代表作。

 

和台灣以及日本那兩股充滿「毀滅感」以及「狡黠感」相比,德國藝術家獨特的「衝突與調和」就相對溫馴許多。從Michael Bach的城市可窺見Bach刻意將人以及藝術家自身從作品中抽離,展現絕對文明以及造物主的強大意志力,在<格拉斯哥的黃昏>中猶為明顯。而Michael Sistig總喜歡以神話入作,將沉重的故事納入自己輕鬆的想像,<在上帝粒子下跳舞>說著世界末日隨著上帝粒子揭開面紗後的來臨。而德國當代藝術大師Cornelius Völker用最日常的物件(例如:垃圾、髮型、食物、打火機)來對歷史或是藝術史上的大師做出回應。Marcel Eichner的作品善用鮮豔的色彩、粗曠且令人意外的線條,作品時見變形的臉孔、人與動物結合的變異等,藉此對周遭環境進行劇烈的批判。比較詫異的是台灣藝術家郭志宏作品被囊括至這子題中,正於德國求學的郭志宏透過家庭人像的瞬間拍攝,捕捉片刻現實,後用繪畫重置影像,攝影以及繪畫中間究竟是否相互衝突又或是相互調和?以此手段作為共生的藝術家們總有種身為「抽離者」的共同特徵,他們彷彿站在畫作的另一彼端,充滿熱情卻又理性!

 

「共生-台‧日‧德當代藝術聯展」將帶觀眾穿越三地藝術氛圍,品味藝術家們獨特的共生語彙。也趣藝廊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同體驗藝術家們對於社會、文化、歷史、家庭、城市等,分別以何種對應手段來回應!

小村希史 MAREFUMI KOMURA / Blind Fold / Oil on canvas / 2010 / 62.6x72.7 cm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